2025年聊城市体育工作要点
字号:
大 中 小



2025年全市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省体育局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加快体育强市建设的奋斗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抓手,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目的,聚焦发展赛事经济、强化全民健身、塑强竞技体育、发展青少年体育、培育体育产业等重点环节,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贡献更多体育力量。
一、发挥赛事引领作用,增强城市活力和影响力
1.聚力办好赛事活动。举办好山东省第十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7.20国际象棋文化节、体育旅游文化节、全国中国式摔跤俱乐部比赛、“京杭大运河”皮划艇马拉松赛、2025年全国青少年皮划艇U系列联赛、环东昌湖半程马拉松和中国聊城·江北水城龙舟公开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持续加大省级及以上赛事争取力度,营造“周周有精彩、月月有亮点”的赛事氛围。做好2026年世界大学生智力运动会、亚洲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等国际赛事的筹备工作。积极争取省体育局相关单位的支持,不断丰富聊城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市民运动会以及各类人群综合性赛事。持续扩大社区运动会、乡村“四赛”等基层赛事规模,积极举办节假日赛事,切实办好群众身边的赛事。
2.全力发展赛事经济。支持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大力发展“比赛日经济”。通过融合发展潮玩、运动、二次元、体育研学等元素,延长文体产业链,激发文体市场消费活力。依托匹克球生产企业,充分发挥聊城匹克球协会组织纽带作用,积极争取全国性匹克球赛事,以“匹克球”为媒深化体旅融合。大力发展旱地冰壶运动,推动冰壶运动进商圈,依托度假区南湖湿地公园滑雪场打造聊城冰雪乐园,探索利用城市空闲场地建设冰雪馆或冰雪气膜馆,填补我市冰雪场馆空白,拉动冰雪体育消费。
3.着力加强赛事统计。加强赛事信息统计,确保严格规范录入体育赛事统计平台。做好消费信息统计,明晰体育赛事消费拉动作用,为争取更大规模体育赛事加强论证支持,促进形成“资金支持办赛-办赛促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聊城建设
4.科学谋划体育发展规划。做好《聊城市体育发展条例》和《聊城市主城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和颁布实施工作,提前谋划聊城“十五五”体育规划。
5.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和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公共体育场馆安全运营和赛事监督管理机制、体育场馆设施定期巡查巡检维护工作机制,统筹做好人均场地普查工作。积极打造聊城主城区“10分钟”全民健身生活圈。推进社会足球场建设,确保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2个社会标准足球场。依托聊城植物园打造全民健身娱乐公园,依托东昌湖景区打造体育旅游文化园,依托徒骇河和大运河样板段沿岸建设骑行道、健康步道和文化体育廊道,依托街角绿地、“金角银边”合理配建匹克球、乒乓球和笼式足球、多功能运动场等体育设施,推动“齐鲁步道”聊城境内黄河生态步道和运河文化步道建设,打造体育运动新空间。
6.大力提高体育服务水平。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智慧化升级,持续加强聊城智慧体育平台建设,提高体育智慧化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体育组织体系建设,成立市县两级体育总会,建立体育协会组织年检工作机制。推动成立县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规范社会指导员管理,提高群众性健身科学性。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点管理,强化国民体质监测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国民体质监测服务能力,圆满完成全国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任务。
三、坚持全面提升,推动竞技体育更高水平发展
7.大力加强设施项目建设。全力支持省聊城体育训练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加快望岳湖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建设,为竞技体育发展赋能。推进市竞技体育学校北扩工程建设。
8.持续优化竞技项目布局。积极培育皮划艇、帆船帆板等水上特色体育项目,逐项研究制定振兴计划,补齐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套路等短板项目。抓住市竞技体育学校单设机遇,实施体校办学训练条件达标工程和优秀教练员培养行动,贯彻落实优秀体育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一人一策”加大优秀教练员引进力度。
9.积极备战第26届省运会。成立备战省第26届运动会领导小组,指导各训练单位制定详细训练计划。支持各运动项目在全市中小学校选拔体育苗子,规范县级体校向上输送体育人才工作考核办法。对标省运会项目设置,立足精细化训练,引进和招聘更多优秀教练员。联合聊城大学、省体育局科研中心共同开展运动科学研究,进行精细化分析提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特长,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力争在省第26届运动会上实现成绩突破。
四、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
10.全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加大青少年体育赛事供给,继续举办聊城市第三届学生(青少年)运动会暨全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和全市青少年U系列锦标赛等赛事,切实提升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格局,力争在2025年创建20所省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抓好体育中考改革后的首次体育测试(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毕业年级体育考试工作,完成新老政策平稳过渡。
11.持续深化“篮排足”进校园。大力推进“足篮排”三大球在校园普及并组建校队,各县(市、区)要完成“足篮排”小学初中高中“6+3+1”运动梯队建设,各县(市、区)组建“篮排足”运动队,围绕“篮排足”团体运动项目组织开展对抗赛、挑战赛等群体性体育活动。在春秋两个学期积极组织开展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将“篮排足”和田径设为必赛项目。
12.切实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积极探索体校与高校建立“3+2”“3+4”升学路径,畅通运动员升学渠道。完善聊城社会体育培训机构监管措施,促进全市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健康、规范发展。
五、供需两侧发力,推动体育产业突破发展
13.从需求侧发力。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做好青年体育健身消费券发放工作,积极争创体育消费试点市、县(市、区)。大力发展国际象棋、龙舟、轮滑等体育运动,久久为功地扩大体育消费人群。
14.从供给侧发力。持续加大赛事供给,建立跨部门的体育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或例会制度,推动体育赛事服务标准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深化体旅融合,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特色乡村,以供给侧创新引领体育需求和体育消费快速增长。持续扩大“好运山东”品牌赛事规模与影响力;加大力度推广“好运山东”系列赛事,增加赛事数量和种类。
15.大力优化体育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服务、平台服务、基础工作,当好服务员、“店小二”,为体育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体育产业联合会作用,推动体育产业各业态的整体发展。
六、统筹发展和安全,保障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6.处理好发展安全的关系。牢固树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理念,直面体育行业总体安全、本质安全以及行业安全领域的矛盾问题,正视体育领域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将防范化解行风行纪、赛风赛纪、反兴奋剂等各种风险隐患作为“守好一排底线”的头等大事,切实筑牢安全屏障,以高水平安全保障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7.加强重点环节安全监管。聚力构建体育赛事活动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加强高危赛事行政许可和事中事后监管,督促指导各类赛事组织方规范安全办赛。持续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和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场馆结构检测和安全排查,落实分级分类监管制度,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18.重点排查突出隐患问题。聚焦赛事和场馆安全,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工作机制,注重发挥“专家查隐患”的作用,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建立台账、落实督办机制。同时,通过第三方评估、实地抽查、定期报告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体育场馆和体育赛事活动的安全管理。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