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聊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向阳成长 护航行动”主题记者见面会教育工作者代表专场,聊城市教育考试与教学研究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聊城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王玉春,聊城第一中学心理教师孙淑晶,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心理教师华敏,参加见面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内容
我是王玉春,46岁,聊城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聊城市教育考试与教学研究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在一线教学的11年,我恪守“用科学的态度教书,用温润的情怀育人”的教育理念,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特级教师。从事教研工作的14年,我坚持“求索为人先,培树为人梯”。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挥教研员引领作用。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获首届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2021年10月,按照市教体局的安排,组建了聊城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志愿者团队,负责60名志愿者的业务指导和培训等工作。仅今年3月以来,周末接受免费咨询服务30多次,接待来访者80余人。下一步,我将依托“向阳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计划,按照《聊城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未来三年规划》的要求,继续发挥教研引领作用,切实抓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我是孙淑晶,聊城一中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学科备课组长。从2008年至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有15年。工作中我坚持学习、积极上进,先后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催眠师、生涯规划师等资格证书。学校里,我同时担任一中老校区生涯课和心理课的授课及个体心理辅导工作。在课程设计、实施中我会反复打磨,争取把每堂课都打磨成精品课,让同学们在活动参与和感受分享中收获更多成长的智慧;在个体辅导中,我是学生的“知心姐姐”,家长的“知心听众”,会在倾听、共情、引领中陪伴他们走出困惑。在十几年的历练和沉淀中,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也希望能引领身边的人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用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学习、生活和工作。
我叫华敏,硕士研究生毕业,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专职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曾获聊城市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一等奖、聊城市教学能手、省级教学案例二等奖,主持省级、市级课题两项,国家级教育期刊发表论文一篇,已经在教育一线工作了15年。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认真倾听每一位孩子的心声,尊重每一位孩子的个性,帮助每一位孩子寻到自我,向阳成长。
鲁网记者
王玉春老师您好,都说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如何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可行?让“向阳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这项重点工作实施落地呢?
王玉春: 聊城市教育考试与教学研究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
聊城市第十四届政协委员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厌学、过度焦虑、自我中心、抑郁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使学生健康成长,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我市开展“向阳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以来。市教体局迅速成立重点行动工作专班并进行职责分工。教研室按照分工要求并结合一直以来的工作,主要从四个方面推进。
一、摸学情,找准成长新起点
心育要想有效进行,需要以准确把握学情为前提。为此,教研室倡导各中小学校创建学情预警机制。它包含心理测评、阳光天使周报表、班级组会、家长热线等几个部分。
1.心理测评查学情。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一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并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借此全面了解学情,并对预警学生实施访谈追踪,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实现指向个别心育的“私人订制”。
2.心理委员报学情。每班评选两名心理委员,男女生各一名,定时反馈本班学生心理状况,从情绪、学习、交往等方面汇总学情,学校心理老师或年级组觉察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以此设计成长课;或发现个别严重的心理问题,主动实施心理干预,防患未然。
3.班级组会聊学情。班主任每周召开班级任课教师会,所有任课教师互通学情,及时把握学生状态。发现情绪波动明显或行为出现偏差的学生,主动关切,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二、找方法,学科渗透新途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我们的心育方向,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面向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此心育方向上,需要构建教师、学生、家长成长共同体,需要调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资源和力量,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
1.成长课为主体,遵循规律提品质。课堂是成长共同体和谐互动的第一现场,因而也是心育的主阵地。在这一共同场域里,师生共同参与活动,一起体验分享,催生团体成长动力,达成共同成长。依参与对象及内容的不同,成长课包括三部分:学生成长课、教师成长课和家长成长课。学生成长课以活动体验为主要形式,而家长和教师成长课以讲座或论坛为主要形式。
2.以活动作助力,家校协同促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要“活动育人”,要求学校“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我们可以借助校内活动(如社团活动、校园心理剧、成人礼等)和校外活动(如职场体验、研学实践课程、生涯人物访谈等),促进家校携起手来,共同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三、抓送教,提质增效促规范
自“向阳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活动开展以来,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心育工作的规范性,教研室先后组织陈玉芝名师工作室成员和聊城一中心理教师团队,走进湖西中学、聊城九中等中小学校开展送课活动。助力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解决亲子冲突,缓解考试焦虑等。3月23日,聊城市对口支援刚察干部管理组与刚察县教育局联合举办了以“守护师生心灵,促进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以线上讲座和联线心理团辅活动形式展开,进一步促进了鲁青教育交流合作,推动党建促援建,帮助刚察县广大师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心理理念。
四、做论坛,分享交流共成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重要举措,提升各中小学心理育人工作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月18日和24日,教研室在东昌府区文苑小学和开发区实验学校先后创建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为全市的中小学心理教师搭建起展示和交流平台,聆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果和经验,并进行现场问答,老师们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向专家们提问,专家们进行耐心、专业、科学、全面的解答。
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教研室将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继续深耕细作,创新突破,不断加强交流互鉴,共同推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切实提升心理育人质量。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齐鲁晚报记者
孙淑晶老师您好,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学生常见的问题和困惑,能为我们分享一下吗?
孙淑晶:聊城第一中学心理教师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有一个我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有些学生因学习动力不足,影响学业的顺利发展”,这个问题在中小学阶段无论对于学生、老师还是家长来说,都是比较头疼的。有的老师因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感觉想推推不动;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感觉有劲使不上;有的同学因学习动力不足感觉前途迷茫。
关于学习动力不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层面的因素,如家庭环境不和谐、亲子关系不融洽、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等;有学校层面的因素,如在学校没有归属感、人际关系不融洽、害怕学习竞争等;还有个人层面的因素,如不明确学习的意义、成绩不理想缺乏自我价值感等。
因为学习动力影响因素的多样性,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找准问题根源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在以往的心理辅导工作中,我大体会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本”需要“清源”——用兴趣和成功启动学习动力的引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和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依靠这股力量”。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人做好事情的原动力。
我们需要明确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是考取喜欢的专业?升入理想的大学?从事喜欢的工作?还是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知道为什么而学了,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不同,有人喜欢听课,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互动式学习,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并乐在其中。另外,引导学生寻找有趣的学习资源,学习并不一定要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我们可以尝试有趣的科学实验,走进馆藏丰富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体验与学科相关的实践活动等,从中体会学习的乐群,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学习的深入。
其次,成就感是促进学习动力的法宝。
当孩子的学习取得一定的成果,达成一定的目标后,会因为愿望的实现而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感。这时候,如果受到父母或老师的鼓励和表扬,则会进一步加强这种成就感的体验,并产生出一种持续追求满足的需要,进而强化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所以,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需要看见孩子的进步,哪怕一点点,也要认可,并告知这是努力付出后的收获;同时也要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功,看见成功背后的所想、所做,不断积累经验,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登高”才能“望远”——强化目标意识和坚持精神
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制定目标时,可以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胜任的小目标,在一步步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胜任感、成就感,即使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起起落落,也要欣然接受,并用成长型思维不断接受挑战,相信只要付出,一切皆有可能,做到锲而不舍,享受超越自我的快乐。
三、“关系”促进“学习”——融洽人际关系
每一位同学和自己的家人、老师及同伴建立融洽的关系,就会形成自己强大的支持系统,在求学路上,家人可以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贴心陪伴,老师可以给予科学引领和答疑解惑,同伴可以给予真心安慰和合作互助。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需要敞开心扉,多和家长聊一聊,吐露自己的心声;多和老师问一问,弥补知识的漏洞;多和同学帮一帮,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在这种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的良好关系中,学会学习,快乐学习。
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可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正如教育的“道”与“路”,“路”虽各有所异,“道”却大体相同。无论选择怎样的路径或方式,最重要的是不断尝试,坚持前行。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众网记者
如何解决亲子沟通中遇到的矛盾?面对青春叛逆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家长们该如何去调整自己的观念呢?
华敏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心理教师
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要学会冷处理。吵架,和好是目标。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与孩子在沟通中火冒三丈,而孩子呢,也往往针锋相对,毫不示弱。面对亲子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家长们一定要冷静下来!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当“火星”光顾“地球”时,眼前要做的是,必须要调整星球的轨道,完全没有必要正面相撞。“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在亲子关系中也是非常适用的,特别是针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的情绪会主导着孩子的情绪,家长退让了,孩子也就成了一只巴掌,拍不响了。
面对青春叛逆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第一,要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家庭平等地位,在很多家庭中严重缺乏。这源于很多家长总把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仍当几岁的小孩子来看待。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们多参与一些家庭事务的商量和决策,倾听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便会让孩子产生家庭责任感。当孩子体验到责任感、归属感、成就感后,方能找到自我,认真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第二,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理性应对。
很多家长缺乏对青春期孩子身心特点的了解,对孩子读不懂,看不透,更不知道如何针对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去沟通和交流。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们正值生理发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的分泌,让男孩儿和女孩儿们身体内充满着躁动和不安,特别是感情的变化,注意力的转移,往往让孩子们更容易偏激的看待问题。而这时,家长必须要在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去理性做好亲子沟通,从说话的语气、方式、事情的选择权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第三,树立良好的形像,少去唠叨和指责,榜样示范。
家长不要随便开口去指责孩子,要会先冷静观察孩子的言行,弄明白孩子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后果都有哪些之后,再去和孩子做沟通。同时家长还要充分重视一点: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家长们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自身好习惯,榜样示范,做好引领。
第四,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用心包容。
青春叛逆期只是一个特定的人生成长阶段,很多问题在孩子度过叛逆期后,随着步入大学和走向社会,通过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在社会这所大学校的重新再教育和影响下,会逐步纠正身上曾经拥有的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做法。家长无需为眼前看到的孩子身上存的一些行为习惯而过分苦恼,不过,对孩子进行长期的道德方面、遵纪守法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坚决不能大意,这关系到孩子成长道路方向的问题。
方向不偏,剩下的就是细节问题,对于枝枝杈杈,通过家长这个园艺师的修剪,相信会培育出一棵健康、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其实今天的竞争不是“争第一”,而是“找唯一”,找到真正属于孩子的方向和优势。帮孩子找对方向,比只让孩子努力更重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暑假马上要到了,特别担心假期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身为家长怎么办?
华敏:聊城市第一实验学校心理教师
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往往伴随着其他问题,涉及家庭、学校和孩子自身,问题的改善和解决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家长正确关注和教育、学校支持,以及同伴帮助,都可以减少青少年对手机的过度使用。
孩子过度依赖手机的原因:
首先家长要反思是不是家庭关系不和谐,他玩手机是不是在逃避现实;父母亲是否缺位,父母长时间不在家,没有时间陪伴孩子,那么他会寻找另外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第二是亲子沟通的障碍,不被理解、反抗失败,用上网来缓解焦虑。
第三学业挫败,在互联网通过游戏寻求其他的成就感。
第四是人际交往的受困,可能现实中同伴关系缺失,通过在网络上交友或者游戏来发泄。
第五个体因素,缺乏自信,自制力差,喜欢幻想,自我统一性的发展水平比较低。
1.如何解决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首先树立手机使用榜样。什么样的花园、什么样的土壤开什么样的花。每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而是源于家庭和父母。首先,家长带头处理娱乐与学习的关系,要觉察自己使用手机的习惯,如时长、内容、地点等方面。当要求孩子专注时,自己首先避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其次对孩子使用手机的行为给出理性的回应。在情绪稳定时,真诚的、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担心和希望,如我注意到你已经玩了两个小时的手机了,我担心这样对你的眼睛不好,我希望你可以休息一下,出去运动一下。
2.需要与孩子建立手机使用契约。首先,不要简单、直接禁止孩子玩手机,禁止通常都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在缓解自己的焦虑,通过外在的控制来缓解焦虑或恐惧,误以为可以获得控制感,而实际上禁止会使孩子产生冲破限制的力量,常常产生反作用力,孩子可能借用同学的手机、偷拿手机、偷买手机等方式继续使用。
我们可以与孩子签订手机使用契约,在协议中与孩子共同制定清晰、具体、可执行的约定和惩罚。契约要写上各自的名字,以显示仪式感。并且适时做出修订,世界上没有100%完美的契约,建议每周复盘总结。当家长或者孩子出现违约情况时,要耐心分析是否是契约内容不合理,及时修改。
3.我们要寻找手机替代,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单调平凡的生活,以成功与幸福的体验代替失败与痛苦的体验。我们都知道,学生以学习为主,容易形成单一的学习生活,这些网络交流容易变成学生主流的社交方式。学习考试是学生主要的心理挫折来源,为了改变他们单一枯燥的生活状态,减轻压力,我们可以增加有效的亲子互动,如建立和谐温暖,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尽可能在平等、包容、理解,稳定的状态下,进行家庭集体活动。假期引导孩子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体育馆。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