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征集《聊城市“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和建议的通知
时间:2021-09-30 14:40:00
字号:

关于聊城“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和建议的通知

进一步落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聊城“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和建议。

一、征集时间

即日起2021年111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途径、方式

请将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邮箱:zhangwxsd@163.com,或通过信函方式邮寄至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初中教研室,地址:聊城市湖南路43号,邮编252000。请在信封上注明“关于《聊城“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字样。

附件:聊城“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   

2021年929



聊城“十四五”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促进全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为推动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聊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2021-2025年》以及省委、市委关于教育体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编制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教体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建立党组织或联合党组织803个,实现了学校党组织全覆盖。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配备意识形态工作人员935人。狠抓全国全省思政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扎实推进。调整优化各级教育工委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学校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

基础教育实现跨域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47所,新增学位63005个,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4.78%,比2016年提高了29.58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6.11%,比2016年提高了33.18个百分点。对幼儿园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持续规范办园行为,29所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性幼儿园认定。区县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动态清零,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卓有成效。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

职业教育初步形成新格局。已创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省示范性和优质特色校立项建设学校5所,省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5所。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中央财政支持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初步形成“产业引导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引领产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互动格局,专业结构基本与我市产业结构相适应。  

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不断发挥师德先进典型引领作用,共推选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优秀模范38名。共有8名教师入选教育部培养奖励计划,22名教师入选省级培养奖励计划。成立了5个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和40个水城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有效带动了全市教师队伍专业成长。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五年来共配备2万余名新教师,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注入新活力。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基本形成“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工作机制。

全民健身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每年举办县级及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210次以上,群众全民健身的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共建成体育场地12000余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6平方米,每千人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6名。15分钟健身圈在主城区的覆盖率达到100%;6个区县建成“三个一”,136个乡镇街道共建设灯光篮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等“两个一”148处,覆盖率达到55%左右;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5.1%。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达到95%。

(二)机遇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五年。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从外部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竞争愈加激烈,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强烈,对高质量教育体育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须加快推进教育体育现代化,为全体人民提供包容、公平、优质、便捷的教育体育机会,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从自身看,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素质教育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办学活力有待增强,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和素质还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现代教育体系还不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学前教育仍是最薄弱的环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广度深度仍需进一步深化,继续教育发展滞后,技能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不够深入。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场地设施以及健身服务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推动教育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尊重规律、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从实际出发,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进行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主动探索新路径新模式,以教育体育现代化支撑全面现代化,为全国教育体育改革创新提供“聊城经验”,贡献“山东智慧”。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坚定不移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和健康聊城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系统推进教育体育综合改革,统筹实施各类工程项目和行动计划,持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育事业。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教育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育发展道路,着力加强教育体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为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服务人民。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满足人民群众享有公平优质便捷教育体育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体育问题,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优先发展。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先手棋,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促发展、谋未来的理念,强化党委政府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方面的法定职责,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坚持改革创新。用足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作用,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进一步深化教育体育领域综合改革,准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关联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整体提升。将创新思维融入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新形态,激发生机活力。

——坚持统筹推进。系统谋划,统筹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发展,融入和服务大局。统筹教育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人群差距,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科学定位、贯通衔接,突出特色、锤炼优势。

发展目标

5年左右的时间,总体建成高质量教育体育体系,教育体育设施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多元协同、充满活力的教育体育治理现代化格局2035年,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体育现代化。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基本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德育体系更加完善,立德树人成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育人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法治精神、生态观念显著增强。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更加均等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保教质量明显提高。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格局初见端倪,城乡、校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高中阶段教育实现特色、多样发展。残疾学生全部得到适合的教育机会

——职业教育适应性明显增强基本形成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结构合理,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紧密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彼此融通,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学校、企业、社会多元办学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聊城特色和省内一流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冀鲁豫地区职业教育先行区。

——教育治理能力彰显提升。依法治教得到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政府依法行政、引领教育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教育决策施政的科学化、民主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提高。现代学校制度全面建立,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有效保障,学校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建成畅通有序的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依法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新格局。

——人民群众对教育体育的满意度稳步提高。教育体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到有效化解,教育体育资源供给充分适应学龄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全民健身战略以及各类学习者新的教育和学习需求,人民群众的教育体育服务获得感显著增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有效支撑教育体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

三、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民族团结进步等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建立健全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思政工作体系。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中小学专题教育读本。着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更好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和思政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互衔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协同作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小学充分挖掘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高中阶段学校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修课和主题团课党课。深入推进“同城大课堂”项目,打造一批思政“金课”定期开展思政教学成果评选、德育课例展评,建设优秀课例资源库。坚持学用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纳入师范生培养、教师培训、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岗位能力培训的必修课程,不断提升思政教育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严格落实基础教育体育课刚性要求,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健全体育锻炼制度,促进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逐步推行“运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技能测试”方式,逐年提升体育考试分值占比。到2025年,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5%以上,合格率达到95%以上。实施游泳普及行动,促进中小学生熟练掌握游泳和救生技能。建设0-18岁眼健康预警监测系统,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不少于1个百分点。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推动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实施体系。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结对帮扶机制。加强体育美育场馆建设,改善场地条件和器材配备,配齐配好体育美育教师。积极探索有序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体育、艺术特长人才跨学段、跨体系贯通培养。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全面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配齐配足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中小学总体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1000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高校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的比例配备专职教师

(八)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和实践能力提升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加强劳动实践,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设置“劳动周”或“劳动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将家务劳动作为每个学生的劳动实践必修课。市、县(区、市)分别遴选建设一批示范性、区域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普法工作,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以生态文明教育为重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开齐开好环境教育地方必修课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组织实施好大中小各学段国家安全教育,全面增强青少年的国家安全意识。统筹军地教育培训资源,深化学校军事课和学生军事训练改革,将国防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课程。

(九)深化各级各类学校文化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挖掘历史传统,突出学校特点,进一步凝练提升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普遍形成富有个性、得到师生广泛认同的校风学风。加强校训、校歌、校徽等标志性载体建设,弘扬学校优良传统,营造爱校荣校浓厚氛围。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统筹校内外文化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展现中华文化自信、体现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加强共青团、少先队建设,完善学生社团工作制度,引导和支持学生自主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构建体现信息化时代特点的校园文化宣传体系,提升工作成效。

(十)扎实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完善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推进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大力推进家长学校建设,扩大家长参与度和覆盖面,使之成为增进家校沟通、传播先进理念、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实施家校共育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切实增强中小学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开发一批优秀家长教育课程,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组建家庭教育宣讲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和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发挥好家庭教育示范基地、乡村学校家庭教育种子教师万人培育计划的作用。在社区普遍建立家长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教育基地,在课后服务、综合实践、家长培训等方面提供优质便捷的支持性服务。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免费向学生开放,健全学校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运行机制。

补短板强弱项,系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十一)构建优质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市级政府统筹责任,压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牢牢把握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精准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薄弱区域的供给能力。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经费纳入统一监管适度提高补助标准和收费标准,引导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保育教育服务。支持幼儿园在空余学位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适当安排低龄学生入园。到2025年,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总数占比达到55%以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加强游戏活动实验区、实验园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幼小双向衔接的有效方式,持续开展“小学化”“学科化”倾向专项治理,规范办园行为。建立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强化区域教研和园本教研。强化日常监管,每5-10所幼儿园配备1名责任督学。所有幼儿园均按标准配齐配足保教人员。新进幼儿教师全面实现持证上岗,专科及以上比例达到85%以上

(十二)提升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根据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科学规划、调整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合理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计划,把乡村教育振兴的主战场转移至乡镇,试点滚动推进,集中优势资源大力提高乡镇驻地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实施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大力改善食宿条件、文化生活条件。争取到“十四五”末,乡镇驻地学校与县域内城区学校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乡镇的教育服务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完善“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探索城乡联盟、名校托管、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支持各县(区、市探索实施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促进城初中优质均衡发展。全市统筹,实施教育薄弱乡镇专项支持计划,每年遴选5个乡镇进行重点扶持,改善提升办学条件。到2025年,争取有1个县(区、市)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国家认定。支持举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强化课程教学衔接。在中小学积极探索推进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努力突破单一分科教学的局限。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全面优化课后服务,有效满足家长、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构建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长效机制,严格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和监管,扎实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支持中小学在寒暑假提供托管服务,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

(十三)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扩大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和学位资源,进一步压缩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规模,积极探索举办完全中学。所有普通高中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进一步提升学校校舍、教育装备、信息化、教师队伍、课程与教学等建设水平。加强普通高中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在加强教研指导的基础上,基于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创建一批依托国家课程,涵盖人文、社科、理工、艺体、科技等多个领域的特色高中。扩大特色高中招生自主权,鼓励学校依据其特色学科提出中考科目达标要求;支持学校依据特色学科,采取更加灵活的选课走班方式,通过学分互认、课程先修等方式推进与高校联合育人。高质量推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提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分学科认定一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进行重点培育,打造形成教学改革、教师研训、课堂交流高地,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十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确保职普比大体相当。推进职普融通,促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学籍互换,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加大财政投入,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标,每个县(区、市)至少建成1所省规范化以上标准的中职学校。实施技工教育优质校建设工程,支持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支持聊城市技师学院按程序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支持在聊城幼儿师范学校基础上设置聊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持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建设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启动东临校园二期工程。市域内每所职业院校重点建设3-5个专业(群),争取2个高职专业(群)入选省高水平高职专业(群),10个中职专业(群)入围省高水平中职专业(群)。 进一步扩大“3+2”“五年一贯制”对口贯通试点和招生规模,遴选3-5所优质中职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建设5个市级骨干职教集团(联盟)、10个市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争创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各1个以及5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8个左右共享性智能(仿真)实习实训基地。大力推进双元育人,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多种方式,校企合作共建院(系)或专业,建设6个左右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系)。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法定职责,年培训10万人次以上。

十五加快发展适宜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建立健全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实施随班就读示范校(园)建设工程,全市统筹,为开展随班就读或开设特教班的普通学校配足配齐特殊教育教师,不占用普通学校编制员额,应设尽设特教资源教室。密切关注孤独症以及多重残疾、重度残疾青少年儿童群体和家庭,加大小规模、专门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力度,增进民生福祉。积极推广医教、康教一体化模式,注重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提升融入社会和终身发展能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提高特殊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实行残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积极探索超常儿童鉴别发现、培养评价机制,施行灵活学制和个别化教育方案。

十六)完善便融通继续教育体系落实市、县两级政府发展社区教育责任。健全市、县(区、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居)社区教育(含老年教育)四级办学网络体系,加强社区教育专职、兼职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开展督导评估。根据城乡社区居民需求,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重点开展好1至2项有地域特色、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教育活动。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跨区域、跨部门共建共享,开展对现有社区教育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开发适合社区居民远程学习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渠道,推动信息技术融入社区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通过提供师资、开发课程等方式参与、支持社区教育发展。实施社区学习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自发组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团队、兴趣小组、活动小组等学习共同体,培育100个左右示范性社区学习共同体。

(十七)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教育公益性,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把民办教育发展纳入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有序稳妥推进非营利性、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在用地优惠等方面重点扶持民办非营利性学校。严格控制民办义务教育比重,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原则上不再审批设立新的涉及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吸引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高中段教育,尤其鼓励举办职业教育。加大省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支持在聊城建设高水平学校。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通过设立年金制度等提高教师养老待遇,努力实现民办学校教师与本地区同级同类公办学校教师的退休待遇大体相当。建立民办学校办学质量第三方认证制度和常态化监控制度。推动民办学校建立健全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形成现代化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民办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机制与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民办教育办学水平,培育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

严师德提师能,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十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引导教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体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设10个市级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基地。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教育等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形成长效机制。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机制,发挥教师实践基地和师德涵养基地作用。把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办学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考核权重。完善学生、家长、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定期开展师德师风评议。健全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和重大问题报告制度,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处机制。加强师德典型宣传,讲好师德故事,宣扬大爱师魂,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德、以德育德,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

十九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遵循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市级政府委托高等院校培养师范生制度,优化培养方向,提高生源质量,严格过程管理,落实待遇保障。构建以各级各类教师发展中心为龙头、以若干分学段分学科分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基地为骨干、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多元、立体、开放的教师培训体系坚持全员培训,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促进有序开放竞争,教师按需选学。优化教师培训模式,从注重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能力转向更加注重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年度培训经费+专项培训经费”形式,确保教师培训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人均经费2025年位列全省中游以上水平。加大优秀青年教师、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实施水城名师引航工程,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发挥示范辐射效应。5年左右时间培养5000名骨干教师、500名教学名师、50名教育专家,建立15所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跟岗研修基地。构建校企双主体、分类分层推进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机制

二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编制特殊倾斜政策,按照“班师比”和“师生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探索推行“提前核编”和“预支用编”机制,根据后三年的学生人数变化情况、教师退休情况等统筹核编,确保教师规模满足基本教学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师临时性缺员,严禁中小学自行聘任教师。调整优化教师招聘方式,发挥教体部门的主体作用,确保按需招聘。严格教师准入,强化对入职人员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考察。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实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畅通校外专家任教普通中小学体育美育及校本类、实践类课程的绿色通道,“一事一议”加快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占比逐年增加,2025年达到50%左右。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推动优秀校长、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完善交流轮岗和考核制度,实现科学有序。纠正在编教师长期在民办学校任教问题,规范借调使用中小学教师情况。优化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适当提高中、高级岗位比例,在有条件的县(区、市)探索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结构比例由数量管理调整为标准管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应放尽放,在义务教育学校探索中、初级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在高中阶段学校探索副高级及以下职称自主评聘改革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与岗位管理、竞聘上岗、聘期考核和绩效分配等人事制度改革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县校两级、城乡分类探索实施定向性、特色化教师职称评聘制度,逐步向岗位管理制度过渡。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考核评价、待遇保障、交流轮岗等制度体系,健全学校副校长、中层干部选拔任用、专业发展、考核奖惩等制度。

    二十一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拓宽教师晋升通道,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全部达到省定最高标准。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健全教师绩效工资增量机制,保障绩效工资分配时向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师、农村小班额学校教师和承担额外工作教师倾斜。职院校教师奖励性绩效占比不低于绩效工资总量的70%职业院校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创收净收入,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津贴补贴、周转宿舍等政策,提升艰苦偏远乡村教师每月生活补助标准。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定期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选树活动。落实教师减负政策,保障教师教育惩戒权。在全社会形塑尊重教师、礼遇教师的氛围和风尚。

  1. 健机制强协同,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二十二健全教育法规实施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权限范围,规范教育行政程序,确保教育行政权力合法、合理、有效行使。加强教育行政规范性文件和重大教育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教育行政执法机制,依法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扰乱教育秩序、侵害师生权利的行为。完善教育普法机制,促进教师依法执教。整合各方监督力量,推进形成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科学有效的立体化监督机制。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监督完善监察、审计部门对教育执法的专门监督机制进一步发挥社会对教育执法的监督作用。

    二十三提升政府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健全教育行政管理清单制度,提升政府综合运用规划、标准、信息服务、督导问责等现代治理手段的能力和水平,把办学方向,保障教育有序、健康发展。完善重大教育决策和政府规范性文件出台前的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完善教育政策落实情况评估机制。建立对上级教育类政策文件和条目落实情况的专项督查机制,强化制度刚性,切实维护教育、学校、教师、学生权益。加强教育政策研究,健全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决策咨询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智库资政建言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教育服务职能,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教育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明确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优化服务方式,实现教育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便捷化。建跨部门的综合监管协调机制清理规范对学校的监管事项。完善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依法保障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强化结果公示和结果运用。积极探索增值性评价的有效方式,构建较为完善的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化督学队伍建设,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待遇保障

    二十四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法人治理机制全面构建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章程制定后的执行监督评价机制,督促学校以章程为统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负责制,健全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和董事会。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独立、彼此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民办学校资产管理、会制度和有效监管机制,保障办学安全。探索实行中小学校教师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允许和支持学校自主管理支配,增强学校对教师收入的调节能力和激励机制设计执行能力,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学校自主收入和支出的财务监管,确保公平合理、符合法规政策。

    二十五)促进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完善社会公众、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参与教育决策的运行机制。完善教育舆情常态化监测制度,注重民情民意调查研究,畅通意见反馈渠道,推动将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纳入教育决策,提高公众参与教育决策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培育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教育评价,切实增强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信力。支持具备条件的行业组织参与教育教学标准制定、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评价工作。提高学校办学开放程度,密切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完善社会参与渠道和机制,形成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格局。引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和教师创造发挥,建立学校与社区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

    二十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严格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坚决遏制掐尖行为。加快形成考试招生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公开透明。进一步加强考试和命题研究,改进考试内容和命题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命题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突出考试招生对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开展命题质量和效果评估,提升测评专业化水平。积极推行考试服务事项“一次办好”“掌上办”,让数据多跑腿,让考生少跑路。

    (二十七)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加强网络安全维护工作,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升级校园网络,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强全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应用,打造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基本建成人人享有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和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及全覆盖,推动智慧校园和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促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质量提升。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能力,鼓励支持学校、教师、企事业单位以独立开发、合作共建等方式建设数字化课程与教学资源。注重加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数字化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和探索,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中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设整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互通模式的数字化课堂,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二十八)充分发挥教科研支撑作用。围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扎根聊城的教科研机构体系,充分发挥资政建言、服务学校、第三方监测评估等积极作用。有机整合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电教等部门,实现优势互补,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方向明确、服务地方的专业化教育智库。着力加强各级各类教科研机构队伍建设,引育结合、专兼结合,造就一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善于联系实际、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公共政策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的研究,重视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加强教育政策与实践成效研究,服务教育决策。采取主题教研、问题教研、“订单” 教研、联片教研、联盟教研、现场观摩、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确保区域内学科教师和教研员广泛参与经常性教研活动。通过专家引领、典型带动、案例分析、项目学习、教学反思等方式,参与组织区域内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建立教育行政决策部门与教科研机构经常性沟通机制,通过项目招标、直接委托、课题合作等方式,引导教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公共政策研究。

    (二十九)优化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市县两级财政教育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全面落实各教育阶段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大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收费动态调整和分类定价、优质优价收费制度。加强市级财政对财政薄弱县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实行新建学校、新增学位奖补政策。对于超过100人不足200人的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按照200人的标准进行拨款。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体系和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

    三十健全教育领域风险防控机制。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形成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防力量配备到位、物防技防设施先进、师生安全素养较高、保障机制完善的防控格局,让校园成为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完善学校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强化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创新安全教育形式,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防灾和自救自护能力。保障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防基础建设全方位达标,注重高新技术产品应用,着力推进校园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建立“探头站岗、鼠标巡逻”校园安全风险防控预警平台,实现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的有效融合。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完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治理工作机制,确保校车安全、校舍安全,狠抓预防溺水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和食堂建设、管理工作,实现中小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和食品安全“明厨亮灶”全部覆盖。

    七、优服务创特色,促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十一)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体系,以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城乡社区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场地、足球场、农民体育健身场所等亲民便民惠民全民健身设施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十五分钟健身圈”建设,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河流湖泊、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设施维护、维修和更新制度,确保群众健身安全。持续开展“一县一特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创建活动,打造赛事地域标签、城市名片。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试点并逐步推广举办“社区运动会”,推动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普遍化、常态化、多样化。

    (三十二)统筹发展竞技体育。加强体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体校配备专业教练员等优势,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选拔优秀体育苗子、扩大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发挥社会体育俱乐部专业优势,支持优秀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将体育特色学校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建立文化教育与体育运动融合发展的优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市、县、校、班四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每年组织高中田径、篮球、足球比赛和中小学生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联赛,打造一批体育特色项目精品赛事。

    (三十三)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产业,创建特色品牌赛事活动,完善健身休闲活动体系,普及足球、篮球、排球、游泳、路跑、骑行等适合大众广泛参与的健身休闲项目,传承推广武术、龙舟、射箭等民族传统健身休闲项目。积极建设体育产业园区和体育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积极引入知名体育企业和品牌,孵化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体育企业。大力培育体育中介、体育传媒、运动康复、体育经纪、体育会展、策划咨询等新业态企业和社会组织,催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推动水域、空域、森林等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活动依法依规开放。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开展体育消费季等活动。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制定体育领域预付式健身机构管理办法,强化失信联合惩戒。

    八、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十四)牢牢掌握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领导权党的领导是做好教育体育工作的根本保证,持续完善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中小学校党组织全部调整隶属相应层级教育工委统一管理。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党组织要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体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过程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教育体育现代化。

    (三十五)建设高素质教育体育系统干部队伍坚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选优配强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把政治过硬、品行优良、业务精通、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制定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着力优化年龄、专业、来源结构。加强学校中层干部源头储备和梯队建设建立更为科学的选用、培养、交流、退出机制探索公开遴选聘用职业院校领导班子机制,推进职业院校中层及以下管理岗位职员制试点改革注重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从基层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教育体育系统行政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探索制定教体行政部门各岗位专业标准,加强对在职人员的职后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

    (三十六)着力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学校党组织讨论决定学校的重大问题,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决定不折不扣得到贯彻执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基本功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相促进。中小学校推行党组织书记、校长“一人兼”,党组织班子成员与行政班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鼓励中小学校党组织班子成员兼任年级(学部)或行政部门党组织负责人,推进扁平化管理。配齐配强市属高校、中小学校专兼职党务干部,分类分期每年至少培训1次。建立学校党组织研究重大事项前置机制,事关全体教职工利益事项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中小学校、民办学校、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加强教育系统党员队伍管理,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全面加强统一战线与群众工作,坚持不懈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九、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三十七健全责任分工和工作协同机制构建全方位、跨部门协同推进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把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其实施体系中,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建立健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对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逐项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和年度实施计划强化经费保障、要素支撑和政策协同,推动规划落地。做好教育体育规划与人才、科技、产业等专项规划的衔接。

    三十八优化舆论宣传引导机制搭建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社会公众,多形式多途径参与和支持教育体育现代化建设。通过全媒体准确解读教育体育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及时宣传报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进展情况。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广泛传播科学的教育体育理念与方式方法。加强对社情舆情的分析研判,将民意及时反映到教育体育决策中。

    三十九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构建规划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对各项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更加科学审慎地修订规划和滚动编制阶段性重点项目、行动计划。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集中攻坚和改革试点,鼓励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及时总结提炼推广有效做法和创新经验。健全规划实施督导问责机制,将规划主要指标和任务实施完成情况纳入对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职评价内容,定期开展督导检查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