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征集《聊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和建议的通知
时间:2022-01-18 09:50:43
字号:

关于征集《聊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和建议的通知

为进一步落实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工作高质量发展,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聊城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和建议。

一、征集时间

即日起至2022年2月18日。

二、意见和建议反馈途径、方式

请将您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邮箱:lcjtqtk@lc.shandong.cn,或通过信函方式邮寄至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群众体育科,地址:聊城市湖南路43号103室,邮编252000。请在信封上注明“关于《聊城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字样。


    附件:聊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

2022年1月18日



附件

聊城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为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全民健身战略和《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指导和推进聊城市制定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加快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权益、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根据《全民健身条例》《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山东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和“十四五”时期聊城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新任务、 新要求,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建设“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业新聊城”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到2025年全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达到更高水平,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城乡居民体质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市总人口42%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主城区基本建成“十分钟健身圈”,县(市、区)主城区“十五分钟健身圈”提质升级,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开放,推动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打造市、县、乡镇(街道) 三级联动办赛模式,全民健身运动会进一步向基层延伸,社区运动会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得到普及。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3.5个以上。全民健身普及程度居全省前列。力争我市体育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全民健身设施服务基础

1、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门类齐全、综合利用的指导原则,持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重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城乡社区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场地、足球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到2025年,市主城区基本建成“十分钟健身圈”,县(市、区)主城区“十五分钟健身圈”提质升级。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场地设施。全力补齐短板弱项,努力使“县级三个一”、“乡镇两个一”工程2024年之前落实到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努力建设更多全民健身设施。(牵头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局)

2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新建小区和居住区同步建设体育场地的要求。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局、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市教育和体育局

3、提高现有体育场地的利用率。进一步加大公共体育场地免费低收费开放力度,尽快实施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有序开放。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优化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管理办法,对老年人、残疾人等持证免费开放情况进行专项评估。(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4、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建立健全好维护维修巡检制度按照“定人、定岗、定期”的原则,采取日常点检、定期点检和专项点检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各县(市、区)维护维修巡检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评估健身器材、场地、设施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提高群众满意度。(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二)丰富群众体育生活,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1、广泛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因时、因地、因需要坚持开展经常性、普遍性、趣味性的全民健身活动,丰富活动供给。继续开展好第十二届至第十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丰富项目设置。组织每年8月8日全国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以及重大节日活动。继续组织举办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全民健身运动会,建立市、县、乡镇(街道) 三级联动办赛模式,推动开展“社区(行政村)运动会”。继续探索发展线上体育,创新开展“云健身”、场景化健身、亲子家庭健身等形式,让群众有更多的健身选择。(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2、推广普及科学健身方法,提升健身技能。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技能入户“五进”活动,真正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倡导每周健身3-4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继续做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及、测试赛相关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3、积极开展特殊人群体育活动。开展幼儿体育联赛和亲子全民健身活动,从提升基本动作技能角度发展幼儿体育。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实现老年人体育工作有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经费,推动持续健康发展。在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普遍建立老年人体育设施、体育组织,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骨干队伍免费培训,支持社区(行政村)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健身指导。(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4、开发推广品牌赛事及特色健身项目。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健步走嘉年华、国际搏击争霸赛、全国国际象棋比赛、全国地掷球健身展示大会等高水平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和活动,特别是用好用活东昌湖,举办公开水域游泳、龙舟大赛、赛艇、皮划艇等大型水上赛事,提升聊城“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的影响力;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健身舞、自行车、球类项目、水上运动、户外露营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大力推广武术、棋牌、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按要求发展足球和冰雪运动。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积极开展打造“一县一特色”全民健身品牌特色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开展网络健步走等赛事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三)提升全民健身组织服务水平

1、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区、县体育总会组织,推进基层体育总会规范化建设。持续建设镇街体育总会,有条件的村和社区建立村级体育总会。鼓励支持各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街道,农村社区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扶持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公益活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动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2、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成立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统计制度,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扩大队伍规模,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和继续培训,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和水平,更好地引导群众科学、安全地进行健身。依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评估工作,提升市民健康素养。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开展线上线下志愿服务,推出具有聊城特色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四)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推进体教、体卫、体旅深度融合发展

1、培育体育市场,实现体育产业重点突破。“十四五”期间要加强体育产业管理,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活力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达100亿元。进一步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初步形成统一开放、 平等竞争、运行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健全完善体育彩票销售网络,不断扩大销售规模。加强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业、体育赛事广告宣传等市场管理,利用“江北水城”的品牌大力拓展市场空间。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体育健身、休闲业, 打造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健身、休闲市场。大力拓展国际象棋、街舞、篮球等体育培训项目,发展女子健身、特色健身、健身工厂等品牌健身行业,举办和承办一批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力广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活动。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2、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加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各级各类体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力度,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制定对学校体育教学的量性、质性评估标准,实现以评促教;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3、推动体医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广体卫融合发展典型经验打造慢性病人群运动推广与处方库建设(东昌府区)、健身气功与康养结合(高新区)、体医康复中心(冠县)等一批体医融合示范试点性项目。(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市卫健委)

4、促进体旅融合。普及推广户外运动项目,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体育服务供给;打造7.20国际象棋文化节,打造沿东昌湖健步走、环湖徒步、古城定向等体育休闲活动,打造龙舟、皮划艇、公开水域游泳等水上赛事活动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引导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市文旅局)

(五)加强体育信息化建设

1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鼓励企业设计研发智能化健身设备和器材,丰富完善智慧健身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推动健身俱乐部提升智慧化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2规范和完善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落实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技术规范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借助“聊城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化全民健身工作,提升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和综合效益,增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力,提升群众参与健身的便捷性。(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市大数据局)

3、提升全民健身科学研究水平。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专家资源,加强科学健身、智慧体育等理论与方法研究。鼓励研发智慧场馆管理系统、装备式健身设施、智慧健身统计技术等。(责任单位:市教育和体育局)

四、主要工作重点

(一)加强体育新闻宣传工作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数字技术手段应用于融媒体传播,提升体育事业发展的全面宣传推广效益,加强官方媒体建设、规范民间融媒体渠道,推动健康积极的舆论氛围营造,强化氛围保障。借助市电视台、聊城日报、“聊城智慧体育服务平台”、“我的聊城”APP等多种传播形式,大力宣传体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宣传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成就,宣传体育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唱响主旋律,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努力创造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正确引导舆论,反对制造和传播假新闻的行为。

(二)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

1、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支持体育企业发展。市政府通过政策支持等方式,要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培育一批体育制造企业、建立体育品牌,鼓励企业加大资本投入。重点建设体育健身、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表演等体育相关服务行业,特别是利用当前互联网+的优势,发展体育产业在养老、教育、文化等行业的融合。

2、引导群众体育消费观念,提高体育消费水平。可以通过综合运用自媒体、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形成有效的宣传方法,吸引居民参与到体育消费活动中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三)培智引智,加强人才智库保障

1、将各类体育人才引进、培养纳入到市人才强市计划中,优化体育人才服务环境。通过柔性引进、项目公关合作等形式,利用互联网技术, 加强体育专业人才智库的建设,为体育事业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提供智力服务同时,引导加强本土体育人才、团队的快速成长。

2、加快体育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体育产业人才数量缺乏也是制约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体育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引进和培养的途径、方法、模式、内容等进行创新。

(四)加大体育事业投入力度

市政府要把发展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对体育赛事、公益性体育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五)完善体育管理机制

围绕强化体育公共服务建设,明确体育行政部门与社会的权利划分,逐步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体育行政部门行使的职能转移给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体育行政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形成政府领导、体育部门负责、各部门和街镇共同推进、广大群众参与的体育管理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县两级要将全民健身设施规划建设、开放利用等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纳入重点工作安排,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县两级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属地责任,建立健全责任明确、分工合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相关部门要结合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化有关工作措施,指导各县(市、区)做好有关工作。

(二)强化经费保障

加大市县两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强化对全民健身器材购置、场地建设、重大赛事举办承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智慧化建设等工作经费保障。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鼓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

(三)强化用地保障

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支持鼓励各县(市、区)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荒地等土地建设全民健身设施。通过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复合用地等多种方式,挖掘健身设施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挖潜利用可复合利用的现有各类设施资源。

(四)强化督导检查

建立督查机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重点督查与全面督查、日常检查与专项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县(市、区)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专项评估,形成多方监督机制。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