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水平
一 科研资料
在课题研究中的作用
科研资料是电教实验方案设计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科研资料是证明实验效度的依据
科研资料是证明实验信度的依据
课题设计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1 、实验研究方案设计的基础
( 1)决定实验研究的方向
( 2)决定实验选题的创新性和价值性
( 3)决定实验研究课题的研究目标
2. 是实验研究设计的重要内容
( 1)是实验研究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
( 2)根据有关资料确定干扰变量及对其的控制方法;
( 3)根据有关资料确定对因变量检测的内容和方法。
证明研究效度的依据
效度:结论的准确解释性和普遍性,测量的正确性。
内在效度:结论能够被精确解释的范围。
外在效度:结论能够被广泛推广的范围和条件的程度。
证明研究信度的依据
信度:实验条件和方法的可重复性和前后一贯性,测量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内,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保持一致性的程度。
外在信度:不同实验者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实验,所得结果与前一实验结果的相同程度。
(四)研究资料是证明研究目标达成度的重要依据
二、科研资料的基本类型
如何确定电教科研资料的类型
电教科研资料的基本类型
科研资料类型的确定
1 、根据实验的性质确定资料的类型
( 1)真实验研究:研究者可以人为地控制变量的研究。
( 2)准实验研究:被试是“自然”地分组,实验变量难以控制的研究。
2 、根据研究的方法,
确定资料的类型
1) 定性研究:用文字描述现象的研究。
2) 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现象的研究。
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结合到一起的研究。
3 、根据研究成果的形式
确定资料的类型
●音像类
●软件类
●硬件类
●论文类
●实验报告类
●其他类
部队系统课题的基本类型
课题研究资料的基本类型
课题研究的背景性资料
课题研究的初始性资料
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课题研究的检测数据资料
课题研究的成果性资料
课题研究的背景性资料
课题研究的需求背景;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初始性资料
初始资料的类型
初始资料收集的方法
初始资料的作用
初始资料的类型
j 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生理性资料
k 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认知水平资料
l 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非智力因素水平资料
m 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资料
n 实验班与对比班教师的基本水平资料
注意!
如不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可不设对比班,这时的初始资料主要是被试对象的有关资料。如有可能,也应收集一些与被试对象相似的其他对象的初始材料,以便课题研究后期使用。
初始资料收集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
谈话法
观察法
测试与考核法
相关资料检索法
初始资料的作用
j 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横向对比;
k 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纵向对比;
l 在实验结束时进行发展性对比,以证明实验研究结论的正确与否。
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类似研究工作日志类的资料。用以说明研究过程的计划性、连续性与严谨性。
课题研究的检测数据资料
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收集的、能够提升课题研究成果信度与效度的、最为重要的统计数据资料。
课题研究的成果性资料
包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过程性、阶段性和最终成果。
文字类
软件类
硬件类
技术类
三、实验目标检测体系的建立
(一)实验目标检测体系建立的依据
1. 课题提出的针对性
2. 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
3. 实验课题的因变量
实验目标检测体系
建立的方法与步骤
1. 分析、研究实验的目标;
2. 分析、研究实验的因变量;
3. 将实验目标逐项分解为若干子级目标;
4 、根据子级目标研究能够检测目标是否实现的资料与数据类型;
5 、确定能够证明实验效度与信度的检测项目;
6 、对上述检测项目给予权重;
7 、形成完整的实验目标检测体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目标检测体系的建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目标检测体系的建立
四 .课题研究资料的作用
证明假设成立与否
分析说明结论的效度
分析说明结论的信度
对结果进行问题分析
对结论进行归因分析
证明假设成立与否
通过大量数据和资料证明假设是成立的。
也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和资料证明假设是不成立的。
分析说明结论的效度
通过大量数据和资料证明,在相同范围和条件下,实验研究所得结论都能够被精确地解释和被广泛推广。
分析说明结论的信度
通过大量数据和资料证明,在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够保持一致性。同时证明,不同实验研究者在相同条件下的重复实验所得结果与前一实验结果相同。
对结果进行问题分析
通过对大量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找出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建议。
对结论进行归因分析
通过大量数据和资料,分析、归纳结论形成的多方面依据,使形成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五、通过对定性资料与定量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一)分析的作用:
清楚地描述数据;
确定哪些数据有或没有典型性;
揭示数据之间的差异、相关,寻求其它可能存在的模式;
回答待答问题和(或)检测假设。
(二)定性资料与量化数据
定性资料的分析与应用
观察行为、状况、相互作用、实物、环境;
从观察中发现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通过探究从观察资料中发现规律和模式;
根据这些发现利用文字推出结论;
利用结论回答待回答的问题。
量化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描述数据中什么是典型的、什么不是;
反映变量之间的差异或相关;
确定样本中得出的结果不是由于偶然因素造成的,能够反映总体情况的可能性。
量化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集中量数
平均数:算术平均数
中位数:一系列得分的中点,即从最高分到最低分排列后所有得分的一半在该数之上,一半在该数之下。
众数:在检测中出现最频繁的分数。
差异量数
全距:最高分和最低分之间的差距。
方差:对离散情况的测量数据。是一组数据与某一特定值的离差平方和的算术平均。
标准差:一种稳定而有效的差异量。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相对位置和相关量
相对位置:某一被试在所有被试之中的位置(百分等级;五分等级)。
相关量(相关系数):表示同一组被试的两个或多个得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误差估计:表明某一测量值会落在哪一区间内 。
置信度:表明总体的特征落在某一种特定区域的可能。
显著性检验:表示结果得出的是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可能性,包括:
相关的显著性( p)检验:由于某一相关系数出现次数多少而产生的误差的可能性。
小样本均差的显著性( t)检验:某一差异出现次数不少于 95%的检测。
多个平均数之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 f)检验
注意!
不要过度使用统计。统计不能证明任何事,因为所有的结果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信度和效度和显著水平只能表明判断错误的可能几率。
注意!
使用统计是为了对逻辑思考有所帮助,并不是为了取代它。统计能够帮助研究者解释资料、回答待答问题,但并不直接作为最后的词语呈现,因此无论统计给人的印象多麽深刻,最重要的还是研究者的思考过程。
六、形成研究结论应注意的问题
弄清研究领域,从实质上掌握研究文献中的内容;
明确实验研究的外在效度;
特别注意实验研究结果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实验研究结果本身;
搞清实验结果与理论根据的关系;
探求本实验成果与相似研究成果间的关系,求得它们之间关系的一致性;
探求本实验成果与相似研究成果间的关系,求得它们之间关系的不一致性;
尽可能使推理和论证过程清晰明确,不 要假设读者能够很容易读懂作者的想法;
(八)注明未解决和待解决的问题,并为下一步继续科学地进行研究做好准备。
(九)认真推敲;
(十)尽可能形成多种研究成果;
(十一)袖手于前,疾书于后,一气呵成。